嘉興公共自行車為何“風景這邊獨好”?
來源:嘉興日報 記者 朱葭葦 通訊員 姚劉權 沈雅芳
在嘉興,有一道“綠色風景線”,已經在大街小巷流動了13年。
它就是嘉興的公共自行車,也被大家親切地稱為“小綠車”。
隨著天氣回暖,騎“小綠車”出行成為最熱門的出行方式之一。據嘉通集團所屬嘉興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公共自行車分公司(以下簡稱“公共自行車分公司”)統計,今年1月至4月,全市公共自行車總租車量達到84.21萬次,同比上漲251.97%;“五一”假期更是火爆,租車量達7.86萬次,同比上漲307.25%。
在不少城市公共自行車系統因運營不善、乏人問津而陸續停運的當下,這一組數據顯得“矯矯不群”,也不禁讓人思考:嘉興公共自行車為何“風景這邊獨好”?
危、機并存
提起公共自行車,很多人的腦海中會浮現兩個詞——公共、便民。這也正是嘉興公共自行車誕生之初的使命。
時間回到2011年12月,嘉興首批公共自行車投入使用,實行1小時內免費租賃,超過1小時按每小時1元計費。這如同一道暖陽,點亮了禾城的大街小巷,有效解決了傳統交通中“打車難”和“最后一公里”的困境。
2014年,嘉興成為全國率先實行公共自行車24小時服務的地級市之一;同年,公共自行車分公司與市區20家旅游景區、酒店服務單位合作,提供公共自行車租用服務,拓展辦卡渠道,截至當年年底,市區公共自行車辦卡量突破10萬張。
然而,發展與挑戰并存——
2017年,共享單車登陸嘉興,迅速占據了各個小區、商場大樓,給公共自行車帶來巨大沖擊。數據顯示,2016年,嘉興公共自行車租用量為445.93萬次,2017年跌至361.50萬次,2018年繼續萎縮至236.21萬次。
公共自行車分公司總經理王衛東回憶,當時,公共自行車最大的痛點就是“不方便”,比如樁位固定、辦卡退卡麻煩等等,相比掃碼騎行、推車即走的共享單車,公共自行車“落伍”了。
而此后,全國多地掀起了公共自行車的“下崗潮”——
2017年11月,武漢公共自行車全面停運;2018年10月,廣州公共自行車淡出人們視野;2021年3月起,北京東城、朝陽、海淀等中心城區相繼宣布公共自行車停運;2022年8月,安徽宣城宣布拆除公共自行車設施;2022年11月,服務了揚州人8年多的公共自行車宣布“下課”……
當一則則公共自行車退出歷史舞臺的消息不絕于耳時,作為全國第一個全域普及公共自行車的城市,嘉興又該何去何從?
一個不爭的事實是,城市公共交通轉型如火如荼,各種交通方式在服務市民出行便利性上的“爭奪”已經開始。王衛東認為,公共自行車作為城市公交系統的有益補充,絕對不能“一退了之”,而是要解決多個“不方便”的痛點,將挑戰化為城市升級公共服務水平的機遇。
從此,一段關于公共自行車的突圍之路,在嘉興開始了。
突圍之路
毫無疑問,技術改造、不斷創新是嘉興公共自行車突圍路上的必過之關。我們不妨從注冊用戶、還車率、日周轉率這三個重要指標,解碼嘉興的路徑和亮點。
注冊用戶超37.69萬——無樁化改造更便捷。
對嘉興公共自行車而言,最重要的升級無疑是無樁化改造。2022年10月16日,嘉興市本級公共自行車無樁化智慧改造項目啟動,設1000個公共自行車網點,投放7000輛公共自行車。地面智能感應系統取代了傳統鎖止器,相同空間停車數提升了一倍,破解了有樁車位滿位無法還車等難題,滿足了市民身邊借車、隨時還車的要求。
值得一提的是,今年全市網點車輛也陸續進行更換,充氣輪胎代替了原先的實心輪胎,讓騎行更加輕松便捷。截至目前,嘉興公共自行車注冊用戶超37.69萬。
高達99.99%的還車率——“藍牙道釘”更智能。
為破解公共自行車停放無序難題,2023年12月,嘉興又推出了一項智能停車新舉措——帶有“GPS+北斗+藍牙+LBS”四重定位系統的“藍牙道釘”投入使用,定位精準度由原來的50米縮短至1米以內,市民只需要將公共自行車停在“藍牙道釘”信號覆蓋范圍內,即可直接扣鎖還車,成功還車率高達99.99%,不僅規范了停放秩序,更助力城市精細化管理。
突破3.0次的日周轉率——親子車火爆“出圈”。
或許每個人的腦海里,都有這樣一段溫暖的童年回憶:小小的你坐在自行車后座上,雙手抓著父母腰間的衣服,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,這一份親密感是屬于自行車獨有的。
為了讓市民重溫親子騎行樂趣,2024年2月1日,1000輛親子公共自行車亮相城市街頭。與常規小綠車相比,親子公共自行車“上新”了兒童座椅,推出后迅速受到市民的熱烈歡迎,日周轉率突破3.0次,幾十年前的“自行車溫情”,今時今日仍舊在禾城上演。
一座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統,體現著宏觀規劃的眼光和實力;一座城市綠色生活的普及程度,檢驗著公共服務的精細程度。“可以說嘉興公共自行車的誕生、發展、迭代,都是圍繞民生需求不斷優化服務的過程。只有在細節上下苦功夫,在技術上不斷突破,在為民服務理念上不斷提升,才能保證公共自行車一直生存生長。”王衛東說。
探尋密碼
如今,嘉興公共自行車已經陪伴著這座城市的男女老少,共同走過了13個年頭。
在騎行愛好者沈揚帆看來,騎著公共自行車游覽一座城,已成為出行新時尚,“又能省錢、又能健身、又綠色環保,何樂而不為”;對于在嘉興生活了近10年的意大利人弗朗西斯卡來說,嘉興公共自行車的魅力在于驚人的發展速度,“公共自行車越來越多了,嘉興沒有什么地方是兩個輪子到不了的”;在“老嘉興”沈師傅的眼中,公共自行車的每一次變化,都給了他驚喜,“車子越騎越舒服,系統越用越便捷,服務越來越貼心”……
探究嘉興公共自行車“旺盛生命力”的原因,嘉通集團相關負責人分析認為,關鍵仍在于其“三公”屬性,即服務模式公益、服務單位姓公、服務需求公開。
嘉興公共自行車的定位是公共產品,就要堅持公益。
從2011年開辦起,嘉興公共自行車就堅持1小時內免費租車。千萬別小瞧這“免費1小時”,這正是公共自行車為民惠民理念的生動體現。只要用戶不覺得麻煩,在1小時之內續還續租,可以永遠免費,是真正的免費單車。
作為公共產品,服務單位必須姓“公”。
嘉興公共自行車設立的初衷是解決公交“最后一公里”問題,由公交公司來負責,不僅老百姓容易接受、能夠放心,更重要的是綠色環保,成本能夠降到最低。
嘉通集團算了一筆經濟賬:目前,嘉興市本級共有公共自行車租賃站點1000余個,投放公共自行車7000輛;今年1月至4月,全市公共自行車總租車量達到84.21萬人次,騎行免費率為96.81%,為市民節約出行成本約163萬元,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00噸。
公共產品更離不開公眾參與。
正是由于公共產品的定位,決定了嘉興公共自行車必須牢固確立“為民、便民、利民”理念,問需于民,讓每一個人得到公平、貼心、細致的公共服務。
以投放親子車為例,今年初以來,公共自行車分公司接到了多起市民熱線電話,建議增加親子車數量。根據市民的訴求,該公司立即召開專題會議,開展親子車輛采購工作,預計5月底前分批次投放1500輛親子車供市民騎行。
未來之路
經過多年發展,業內已達成共識:“公共自行車不可能盈利。”
那么,13歲的“小綠車”又該如何行穩致遠?
嘉興市委黨校政治學與法學教研室(法治政府研究中心)主任、副教授余劍認為,作為一項公共服務,公共自行車為廣大市民提供了低成本的可達性,緩減了交通擁堵,是保障人民群眾日常出行的重要舉措。為推動公共自行車這項民生工程可持續發展,政府可以加強公共自行車相關基礎設施建設,例如建立更多的自行車停車點、自行車道、與公共交通的接駁點;與此同時,政府公共財政資金需持續助力,通過真金白銀的投入,確保嘉興公共自行車系統正常運營和發展。此外,也要靠企業主動作為,不斷提升公共自行車的吸引力和競爭力,增強內部“造血”功能。
一些城市、地區的做法或許能給我們提供靈感和啟發。
先看嘉興市內,以海寧為例,公共自行車的種類正不斷豐富,增加了共享電動車選項,全域已建成多個“公共自行車+共享電動自行車”出行站點,實現共享電動自行車在公共自行車站點的還車服務,滿足市民多元化的出行需求。
再看嘉興周圍,以杭州為例,在確保正常化運營的前提下,杭州以“共享生活”的理念,依托現有自行車服務亭資源,開展多樣化的便民服務,如充電、飲料售賣、快遞寄存等,促進公共自行車健康持續發展。
如今,一輛輛穿梭于城市的“小綠車”,成為一道道獨特的流動風景。我們也期待,在未來,它將帶給我們更多的溫暖和驚喜。